湿地修缮让牧民受益匪浅,但如何确认草原生态系统的畜牧承载力?若尔盖草原上的牦牛。图片来源:Michael Wong牦牛在这片终年大风的高原上悠哉游哉的生活着。有时一眼望见,我能看见上千头牦牛。被藏民命为神鸟的黑颈鹤也在中国西部青藏高原的这片边缘地带繁衍生息。这里海拔3400米以上,是黄河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世界上仅次于的高山湿地之一。尽管这里的湿地修缮工作成绩斐然,但除了牦牛和黑颈鹤这些见证者之外,少有人留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四川北部辽阔的若尔盖草原上曾因错误的建议挖出了很多排水沟。如今,这些排水沟早已被填堵上了。泥炭沼泽的“复湿”对大自然和牦牛牧民来说都是好消息。牦牛作为一种长毛耐旱动物,在这片并不宜居的土地上后代发展壮大,不仅为人类获取牛奶、牛肉、牛皮,而且可以作为运输工具,粪便也可用于燃料。但当地生态学家指出,目前,这一地区的牦牛数量过于多了。面临城里人对牦牛产品的充沛市场需求,牧民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可是,他们又被告诉为了保持草原的完全恢复,必需增加牦牛数量。当地政府的处境很错综复杂――既要确保若尔盖的生态系统,又要让西藏的牦牛文化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