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林三代王强 爷爷是伐木工,父亲除了采伐还有育林,我这一辈就是护林一把承传断代的斧头 亲眼三代林业人存活之变林三代王强的主要任务是护林棚户区改建前(阿尔山市委宣传部供图)棚户区改建后(阿尔山市委宣传部供图)王强与同事下山巡护王强展出承传断代的伐木斧王强爷爷曾用于的工具阿尔山市区(阿尔山市委宣传部供图)阿尔山林区白狼雕塑 新闻背景 拿起斧头发展旅游 大兴安岭南麓集中于连片类似艰难地区横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三省区,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主战场之一。 1952年开始,数十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相继涌进这里,以砍伐维生,2亿多立方米的木材和林副产品被运往全国各地。这样火热的生产场景,某种程度在全国大大小小4800多个林场再次发生。 在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白狼镇,始建于1946年的白狼林业局,此前所有产业都环绕着木头自给自足。转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可采森林资源渐进耗尽,林业经济衰退,森林经营环境渐渐好转,资金短缺,小小白狼,直属中央的白狼镇沦为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2015年,大兴安岭全面禁止商业砍伐,白狼林业局像周边众多林业局一样,拿起木头产业,开始探寻一条以生态建设居多,以冰雪、林俗、红色等辅的旅游路线。 如今,很多下岗职工和富余人员相结合林业局开设林家旅店、商店、餐馆,发展林家艺,年均收入大大提升,于是以走进一条林区的扶贫之路。 4月的大兴安岭,森林一片灰黑色,地上覆盖面积着积雪。而从这时开始,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就转入了屏蔽要紧时期。 85后青年王强驾驶员着越野车下山警备,这是他返回林区的第9个年头。在林区,像王强这样的年轻人屈指可数。 王强是大兴安岭林区典型的林三代,他的祖籍是吉林长春。上世纪50年代,大兴安岭伐木工,沦为了一个新的工种,王强的爷爷作为第一代伐木工,回到了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的阿尔山市白狼镇。 2015年4月1日,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月悬挂钩停车斧,全面暂停天然林商业性砍伐,伐木工解散历史舞台。 这时,大兴安岭南麓山区早已出了全国14个集中于连片特困地区之一。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曾回到阿尔山市伊尔施镇,探望视察艰难林业职工郭永财一家。 2019年4月3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会晤阿尔山市。和艰难林业工人郭永财一样,王强的爷爷也已搬离了工棚,住进了新的楼房。 从荒废的林区工棚柴草堆里,王强改头换面了一把锈迹斑斑的斧头,这是家里承传的老物件儿,承传了三代。王强说道,60年里,与林业工人划等号的伐木工,早已替换成了护林工,还是靠山吃山,但本质早已逆了。 第一代伐木工 一把斧头养活一家人 王世民老人说道,看著一片完整大森林,那时候没想要过那么多,让我们斧头哪,我们斧头就是,不去想要那么多。 4月3日,阿尔山市白狼镇一个新的小区里,王强的爷爷王世民拄着双拐在客厅踱步。81岁的王世民刚刚从工棚搬入小区楼房旋即,客厅一角饲着一只八哥,老人没人讨厌伴八哥说出。 王世民,吉林长春人,为了养活一家人,他要求出外去找活腊。1960年,他和山东、辽宁等地47人被决定到了白狼林业局,出了一名林业工人,但最初他只是一个打草的清林员。 此时,正值大兴安岭林业黄金时代,每天有数不清的木材被推入大山。 1962年,王世民扛着斧头,拿着坐垫,走出茫茫林海,月沦为一名大兴安岭伐木工,这是一份收益更高的工作。也是这一年,他的大儿子王德彬在林区出生于,堪称双喜临门。每天早上7点前上山,晚上7点收工,把每棵树木的直径相乘,一天最少的时候能砍下7米木材。 1952年,大兴安岭研发后,沦为我国最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和踏上高高的兴安岭的歌声一起响遍大江南北。这里可砍伐的木材数不胜数。 迎山推倒嘞王世民老人在客厅喊出起号子,这一声号子是伐木工人们的集体记忆。王世民说道,伐木区要采伐的树木都印上了标记,工人们挑好的砍伐,当时两人一组,一人采伐,一人打望,树根推倒的时候,根据方向喊着迎山推倒横山推倒的号子。 否担忧树木有一天被砍光?老人说道,看著一片完整大森林,那时候没想要过那么多,让我们斧头哪,我们斧头就是,不去想要那么多。 林二代之逆 并育树苗筹办特色民宿 王德彬沦为林业工人时,工作内容跟父亲早已不一样了。他每年5月要参与植树,每年植树300棵,必需确保圈养。 1981年,王世民19岁的大儿子王德彬,接过父亲手中的斧头和坐垫,沦为一名林业工人,同时也沦为大兴安岭第二代林业工人,也是最后一代伐木工。1983年,王德彬在林区成婚,他的妻子是大兴安岭唯一一个女子伐木队的队员,比他小两岁。 自出生于以来,王德彬就住在林区的工棚内,当地称作板夹泥,只有一层楼。